欢迎访问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广元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关于大力实施脱贫奔康“六化”行动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6-12-30 来源:本站 分享:

 

各县区、广元经济技术开发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市级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声势,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针对目前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际情况,决定从今年起,每年在当年计划退出的贫困村,大力实施脱贫奔康“六化”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深化认识,统一思想

市第七次党代会确立了实现整体连片贫困到同步全面小康跨越的宏伟目标,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工作方略。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贯彻市委的决策部署和理念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经济建设主战场、作风建设大考场,不断强化精准扶贫、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责任担当;始终把如期脱贫与实现小康、解决当前问题与谋划长远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既聚焦脱贫、精准发力,又着眼奔康、协调发展;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穿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用新理念、新机制、新办法积极破解难题,提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整体水平。实施脱贫奔康“六化”行动,就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精神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高标准高质量推动脱贫攻坚的内在要求,是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的广元实践。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主动作为,以实施“六化”行动为抓手,确保高水准完成贫困县摘帽、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为实现同步全面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把握要求,生动实施

(一)房前屋后庭园化

1.全面清杂理乱。加强庭园环境综合治理,清除房前屋后杂草、杂树、杂蔓作物及低效林木。按照标准化技术规程,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放线、拉沟排水、改土拉厢、肥料回填、挖穴定植,因产业、因地、因户建园,规范搭建养殖、加工用房,配套完善庭园生产生活设施,实现庭园净化、美化、景观化、实用化。庭园建设要体现乡土气息、乡村情趣,防止千园一面。

2.选好增收项目。按照小庭园与大园区结合、长短结合原则,因地因户因人合理布局庭园业态,依据路、水、土等基础条件、劳动技能和发展意愿,每户建成适度规模、有实际效益的小果园或小菜园、小茶园、小药园、小养殖园、小服务园等。庭园业态要同本村已发展或规划发展的主导产业协同,做到宜农则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商则商、宜工则工。

3.科学经营管理。要以庭园业态为纽带,全覆盖组建相应合作社,鼓励探索庭园经济经营发展的多种有效模式。加强对庭园经济发展的技能培训和服务管理,不断提升庭园经营水平。

(二)村落民居整洁化

1.完善民居功能。实施危旧房、土坯房改造,全面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电,推广建设沼气池或三格化粪池,实现结构安全、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形态优美。

2.美化村容村貌。以适当方式硬化通村、通组、入户路和农户院坝;规范强弱电管线架设;突出川北特色,美化民居风貌,注重保护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村容村貌改善要注意反映区域历史文化、同山水林自然景观和谐、与特色产业发展对接。

3.开展环境专项治理。规范粮食、家具、衣物、农具、柴草等室内外物品堆码摆放,持续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健全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设施,健全保洁管护队伍,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回收利用农资废弃物,禁烧秸秆,加大“四害”防制。

(三)产业发展特色化

1.建设特色产业示范园。立足自然资源禀赋,聚焦发展品牌农业、高效农业,突出做强六大特色产业,逐村、逐乡镇、逐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主导产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突出品牌特色,积极发展优质高效种养业、订制农业、电子商务、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观光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每个村至少建设一个特色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园园相连、连园成带,培育有规模、上档次、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2.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大力招引工商资本、龙头企业和经营主体投资参与农业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落实财政奖补、金融支持、基础配套等政策,每村要有一个以上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力争一个村或一个区域、一个主导产业都有一个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3.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流转、资产收益、二次返利、保底收购等办法,推行股份合作、合同订单、土地托管等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集体经济等举措,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进入产业发展链条,建立完善贫困群众受益的联结机制。

(四)公共服务体系化

1.建好公共服务中心。着眼有效服务农民生产生活、服务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乡镇“一办三中心”服务体系,在村统一规范建设党群公共服务中心。充分整合党建、卫生、教育、供销及社会资源,采取自建或PPP模式等,健全集基层组织办公场所、便民服务场所、生产经营服务场所、群众活动场所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2.发挥公共服务作用。紧密对接农民群众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合理设置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方便群众就近享受基本医疗、文化生活、体育健身、社会保障、司法服务、农资配送、技术咨询、代理代办等便民服务,大力推动农民技能培训、特色产业产品科技研发、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和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等在服务中心设置办公场所。

3.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并严格落实服务机制,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形式,把办公服务与主动入户服务、预约上门服务与随叫随到服务、传统形式服务与现代信息服务结合起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基层治理法治化

1.建强基层战斗堡垒。紧扣脱贫奔康,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基本队伍、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化返乡农民工“四项培养计划”,深入实施“能人”进“两委”班子行动,探索村干部特别是党支部书记队伍职业化建设,抓住村“两委”班子换届契机,下决心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特别是村党组织“带头人”。主动适应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基层党组织架构改造力度,推进党组织合建共建,加强园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和功能型党组织建设,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对农民群众、新型经营主体和产业链的全覆盖。

2.强化基层民主管理。构建“一核多元、合作共治”村级治理体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逐村修订、有效践行村规民约、院坝公约。实施奖勤治懒、扬善贬恶的村民积分管理制度等好做法,严格实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规范实施党务、村务公开制度,发挥群众参与脱贫奔康主体作用。

3.提升依法治村水平。深入开展法治扶贫行动,扎实抓好“法律进乡村”、“春雨滴灌”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平安村居创建活动,力争当年退出的贫困村建成民主法治示范村。全面推行“1133”矛盾纠纷化解模式,健全落实十二户联动联防机制。构建农村智慧安防工程,实现村村联防、村所联防、城乡联防。

(六)新风培育常态化

1.实施文明村镇创建。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当年脱贫村中有50%以上的村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标准;深化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文明细胞建设。开展封建迷信、黄赌毒、大操大办、比阔斗富等问题专项治理,采取批评教育、依法处理等办法,有效整治不孝敬不赡养老人、遗弃儿童和病残人等行为,坚决破除陈规陋习,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2.加强群众教育引导。充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和有效机制,主动深入做好群众教育引导、组织发动工作。每村评选一批“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好邻居”,树立身边榜样。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教育,建立文明宣传廊、公益文化墙、文明提示牌。培训一批文明知客宣讲员,发挥在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群众聚会中的教育引导作用。

3.推进乡风民风建设。建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等,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深化农村志愿服务,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开展“请乡贤回家”活动,鼓励乡贤能人参与家乡建设,培树淳朴民风、先进理念、高尚境界。

三、强化保障,有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脱贫攻坚指挥部要切实加强对脱贫奔康“六化”行动的组织领导,对照内容和标准,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紧密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具化措施办法,要迅速集聚人、财、物等资源,逐乡镇、逐村、逐户精心谋划实施。各行业牵头部门要立足职能,明晰任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市、县区帮扶部门(单位)要把实施“六化”行动作为帮扶的重要任务,积极协同所联系的县乡村抓好落实见效。

(二)强化资金投入。市、县区要建立健全脱贫攻坚投入保障机制,加大项目资金整合、金融资金运用、社会资金投入力度,整合各级用于农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资金,特别要用够用活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小额信贷和扶贫再贷款力度,切实解决好实施“六化”行动和脱贫攻坚“钱从何处来”的问题。

(三)狠抓督促检查。将脱贫奔康“六化”行动纳入各县区、市级行业部门、帮扶部门单位年度脱贫攻坚考核,纳入全市贫困村退出、贫困户脱贫的验收标准。实行脱贫奔康“六化”行动定期通报,对成效明显的给予通报表扬,对推进不力的通报问责,同时加强日常指导,推动脱贫奔康“六化”行动制度化、有力化。

(四)加大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脱贫奔康“六化”行动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积极动员农村广大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带动身边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活动。适时召开脱贫奔康“六化”行动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树立先进典型,营造良好氛围。

 

                                                                         广元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指挥部)

                                                                                2016年11月2日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博文街61号联系电话:0839-3266022

主办单位: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9

蜀ICP备202102625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