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妙笔写活田文章——青川县加强撂荒地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21-06-15 来源:广元新闻网 分享:

“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山间,一个个园区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甜美的歌声从山巅传来,优美的旋律迸发着新时代农民的豪迈。

6月10日,青川县乐安镇通坝村藤椒产业园里,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当地致富带头人曹红艳和几十名务工群众一边兴奋地唱着山歌,一边进行藤椒临产期的管护工作。一株株藤椒树已长到一米多高,一串串的椒果在阳光照射下愈发油亮,一阵阵清香扑面而来。

“党员当田长,土地不撂荒。”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青川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学习的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激情,转化为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通过试点实行“田长制”,狠抓撂荒地治理工作,让全县沉睡多年的撂荒地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一条条道路纵横交错、一道道水渠山间蜿蜒、一座座水闸矗立道旁、一道道堤坝严守固防、一片片梯田孕育希望……在每个群众心里,产业强、农民富、新村美的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探索田长制撂荒地焕发新活力

“绿水青山是我家,乡村振兴人人夸,农民变身做地主,党员给咱当管家,荒地变成幸福园,盛开朵朵向阳花,不尽满眼好风景,大家心里乐开花。”谈起近年来的新变化,当地群众丝毫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大家用最纯朴的川北民歌——薅草锣鼓歌颂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点赞“田长制”给他们带来的土地红利。

过去,因土地无法带来好的收益,镇上几乎所有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家里田地都处于“休眠”状态。

怎样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如何让撂荒地变成致富田?“田长制”就是青川县实施“撂荒地”治理工作的成功探索。乐安镇作为试点乡镇,镇党委班子在认真调研和反复研判的基础上,实行党员干部当田长的“四级田长”管理体制。镇党委书记为总田长,镇班子成员任一级田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任二级田长,社长为三级田长。他们通过走访摸排,按土地归属、撂荒面积、利用情况、撂荒所在区域、可否收回5个类别建立了土地清单,收集区块内撂荒土地信息,全镇共摸排出撂荒地1500多亩。

“坚持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特色专合组织,抓好试点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2021年春节前夕,在青川县“汇聚人才双创合力·助力乡村振兴”主题沙龙座谈会上,乐安镇党委书记、总田长李波的一番宣讲,让曹红艳等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如同打了一针“兴奋剂”。

曹红艳是通坝村村民,她和丈夫徐刚背井离乡在沿海城市打拼多年,口袋渐渐鼓了起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夫妇俩开始盘算着如何回乡创业,他们的想法与镇上的“筑巢引凤”政策不谋而合。在接到镇党委政府邀请后,他们回到了家乡,立志要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帮助乡亲共同致富。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曹红艳成立了家庭农场有限公司并与村里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20亩发展蓝莓,60亩发展市场需求量较大的藤椒产业。

曹红艳介绍说,藤椒园常年务工人员维持在40人左右,月底藤椒就逐渐进入临产期,初步测算产值将达到20万元,明后年进入丰产期后产值将实现翻倍。曹红艳在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的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仅此一项就帮助群众年增收1000元以上。

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模小、速度慢、示范带动效益不明显等现实难题,乐安镇积极探索建立了“‘三资’入园、‘田长’管园、‘两站’兴园”的田园党建工作机制,开辟了“村党组织+村集体+企业+农户”产业发展新路径。

“三资”入园,即农户土地资源入园、村集体大棚资产入园、企业投入资金入园的园区建设模式。通坝村党支部书记、二级田长史桂华介绍说,村里还建起了大棚有机蔬菜园,占地41亩,园区总投资180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投入130万元,是乐安镇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载体。2020年通过“三资”入园,通坝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万元,企业盈利近20万元。长期在园区务工的群众年收入均在6000元左右,实现了集体经济提质、企业收益增长、农户收入增加的预期目标。

“以前有田无人种,长满荒草无人管;如今有了红管家,漫山遍野都是宝!”通坝村村民赵廷模感慨道。

“田长”管园,即建立“田长制”,落实村“两委”班子成员在园区划块包联管理,一名班子成员认领一块“责任田”,进一步压实村干部服务产业发展责任。

向阳村党支部书记、二级田长黎恩俊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利用春节在外务工人员回家过年的有利时机,挨家挨户和大家交流,听取产业发展的建议。经过集思广益,向阳村成立了生态天麻合作社,将全村83户群众吸纳为会员,把昔日的150多亩撂荒地因地制宜种植了天麻。去年11月底,天麻喜获丰收,直接经济效益56万元。“一斤干天麻可增收10元,人均可增收2万元。”对于未来,黎恩俊充满了信心。目前,全村280多户均实现了家家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黎恩俊说,“田长”既要担任“监督员”,监督企业合法合规经营,使企业不断提高经营能力、管理水平,保证田不荒;又要担任“信息员”,摸清在家闲置劳动力底数及其专长,协调企业增设就业岗位,对空缺岗位实行精准输送劳动力,鼓励群众积极务工,保证有收入;还要担任“管理员”,做好蔬果产业发展的综合管理服务,调解企业与群众矛盾纠纷,保证能发展。目前,黎恩俊正在筹划建立向阳村生态农产品加工厂,加大品牌包装,延伸产业链,改变只卖初级产品的现状,群众收入将实现大幅增加。

算好舍得账生态绿变成财貌图

“青竹江,长又长,娃儿口渴望着娘;白龙湖,宽又宽,山上庄稼指望天……”曾经的民谣,唱出了过去青川农民种地的“尴尬”,也道出了谁都不愿看到的一个现实:大部分年轻人走上了外出打工的道路,很多土地无人耕种。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导致大量撂荒地出现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农田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无疑是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整个青川县,撂荒地也成为困扰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制约“瓶颈”。县委书记龙兆学意味深长地说,土地是民之根本,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加强撂荒地治理既是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也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更是学党史、办实事、开新局的具体行动。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要解决基础不牢的问题。近年来,青川将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全县产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破解山区农业发展的困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有力支撑。县本级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2000万元以上,迄今共争取信贷资金4.5亿元,以高山村和旱山村为重点,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建成小微工程9876处,建设各类供水工程2300余处,彻底解决了21.4万农村居民饮水和农业用水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文宇感叹道:“解决了水的问题,农业发展的诸多问题特别是撂荒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如今的青川,蓝天白云飘,村庄绿水绕。无论是高山还是河谷,汩汩泉水都会源源不断地流进每一块田地,昔日的撂荒地正一步步变成农民的“淘金田”“活力股”“金钵钵”“幸福园”。

“有田谁舍得撂荒呢?过去水不归堰、堰不归塘,白花花的水就是流不到田里。”沙州镇幸福村党支部书记沈连学说,“自从治理了河道,修建了水渠,汪汪清水直通群众的田间地头,我们再也不会为浇地的事发愁了。”如今幸福村农业生产用水的问题全部得到解决,3500多亩撂荒耕地全部复耕,其中2200亩已建成标准化油橄榄种植基地,发展了41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游客达18万人次,仅此一项人均年收入增加8700元,渔家乐人均收入达到1.74万元。

目前,青川已建成以渠灌、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8个,昔日22.8万亩的撂荒地正在发展成为连线成片、群园发展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依靠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辐射带动,全县发展黑木耳2800万棒(袋)、香菇6200万袋、羊肚菌3500亩、竹荪5500亩,总产值达8.4亿元,青川黑木耳、青川竹荪等7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青川县成功创建为全省目前唯一的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同时,生态茶产业也成为青川的支柱产业,全县目前有机茶种植面积达25.58万亩,建成茶叶加工厂162家,其中年加工百吨以上企业达46家。全县13.4万人从事茶叶产业,人均增收3300元。

在县水务局办公室,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该县农田水利网络建设平面图:以白龙江、青竹江为主线的水力主干线,将境内支流、水库连成一片,覆盖到全县各乡镇和产业园区,为产业发展构建起“库(湖)—站—塘(池)—渠(管)”串联互通的到田到土生产用水体系。

“水利工程如同人的血管一样,既有骨干工程,也有像‘毛细血管’一样的小农水工程。我们大兴水利就是要实现小农水接上大动脉,让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助推剂。”龙兆学一语中的,“青川正把基础提升、转型升级等投入上的‘舍’,变成竞争力更强、经济效益倍增、乡村振兴共赢的‘得’。”

引来凤还巢满天星聚成一团火

乡村振兴,人才振兴是基石。在青川,撂荒地出现的原因找到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瓶颈破除了,但不等于整个“三农”问题解决了,“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又成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强基础,补短板,把痒点变爽点、把盲点变亮点、把弱点变优点,营造拴心留人的环境,加速乡土人才回归,助推乡村振兴。”多年来,青川县委县政府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县委主要领导率投资促进、农业等部门负责人,到成都、重庆等地青川商会,向企业家介绍青川生态优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等,成功回引379名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其中有116人成为村党支部书记或进入村“两委”班子,带领全县3.2万户群众发展产业,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鲜丽蓉是竹园镇衡柏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的理事长。她与丈夫曾在外务工多年,在十里八乡算是响当当的成功人士。在一次镇上举办的乡贤人才座谈会上,他们被镇党委政府推荐的规划项目和优势资源深深吸引,当即表示回乡投资,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在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班子的支持下,鲜丽蓉成立了燕巢农业公司,把全村闲散土地和撂荒地进行集中统一管理,建起了经济价值很高的油牡丹园。在燕巢农业公司的带领下,基层群众在油牡丹园区务工并学习油牡丹种植技术,分散栽植油牡丹300余亩,实现种植户均增收500元以上。衡柏村党支部书记、田长王乐介绍,2016年,作为省定贫困村的衡柏村集体收入为“0”。如今,村上以鲜丽蓉为代表的创业孵化团队在政府引导下,带领群众发展多项致富产业,村集体收入去年底已突破40万元,群众收入也实现了翻番。

去年12月1日,鲜丽蓉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句句深情,字字肺腑:“创业征程上,党一路为我领航;层层风雨中,党教我学会坚强;艰难险阻中,党带我走出迷茫……如今我和我的团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那是因为我们的头上闪烁着党的光芒。”

“实施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工程的目标就是为乡村振兴打基础、育人才、强产业、促增收,乡镇党委政府就是要把各项工作做实做细,利用各级优惠政策会聚各类人才,细化各种措施完善保障要素,为返乡创业人才牵好线、搭好桥、铺好路、服好务!”竹园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保证。6月7日上午,沙州镇青坪村,江边的雾气渐渐消散。在村湖广白茶种植产业园里,党支部书记、田长王永明正带领群众进行茶苗冬季管护工作:培土、施肥、浇水……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每一株他们心中的“奔康苗”“致富苗”。

“干部选对头,我们有奔头!”村民焦元恩说出了心里话,“五年前可不是这个样,全村好多良田无人耕种全部撂荒,村民们想脱贫致富,却没有强有力的主心骨。”

经过走访得知,以前,大家不信任、不支持村“两委”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也是得过且过,组织建设无从谈起。青坪村群众迫切需一个得力的领导班子,迫切需一个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这时,一个人走进了青坪村人的视线,他就是王永明。王永明是三堆村人,是十里八乡出了名的企业家、致富能手,也是一名有着多年党龄的党员。早年,他曾在陕西西安等地务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和财富资本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当起了小老板。2007年回乡后被选为所在村民小组的组长。2010年他接手了一家已濒临倒闭破产的砖瓦厂,凭借多年在外学习的经验,当年便把砖瓦厂顺利盘活。2019年,经过技改后的砖瓦厂,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解决了包括青坪在内的几个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王永明如果是咱青坪人该多好,肯定能够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这是组织部调研组在走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正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村民们的心声被调研组记下了。在村级党组织调整中,王永明跨村当选为青坪村党支部书记。经过村民们的民主推荐,又有多名当地优秀农民工和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

王永明和新组建的村“两委”班子多次走访群众并召开座谈会,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大家一致认为,青坪村有着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和经验,根据目前市场需求,多数人认为应该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让“村祖产”焕发新活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数票子。随着总书记关心的“白叶一号”落户青坪村,进一步增强了该村发展茶产业的信心。“巩固传统茶,管好感恩茶”成为全村人的共识。王永明作为田长,个人出资90多万元(占41%股份),整合村集体产业发展资金30多万元(占8%股份),群众土地入股(占51%股份),成立了湖广白茶种植合作社。

短短两三年时间,青坪村原来5000多亩的撂荒地全部披上绿装,建成了包括白茶、绿茶、黑茶、红茶在内的生态有机茶产业园区。按照约定,无论合作社是否投产赢利,525个股民每人每年均可得到38元的保底分红。根据每个村民的身体状况,村里均作出不同的务工安排,年壮力强的就在砖瓦厂务工,最低每人每月可以挣到3000元,有技术的每人每月可以挣到1万多元,让他们真正实现了灵活就业;其他人则在产业园里务工,从事除草、施肥、治虫等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人每天也有80到100元的收入。王永明告诉记者,“白叶一号”已初见成效,将会全面投产,村里已经将延伸产业链提上议事日程,筹建白茶加工企业,实现产销一体化,届时当地群众的收入将更加可观。据初步估算,三年内,该村人均年收入将达到2至3万元。同时,村“两委”还注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25人,培育致富典型6个,发展农家乐5家,通过党员和典型的引导作用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在村里掀起了一股“比、学、赶、帮、超”的创业热潮。

(广元新闻网记者 刘保刚)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博文街61号联系电话:0839-3266022

主办单位: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9

蜀ICP备202102625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