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乡村振兴简报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2-02-18 来源:四川省乡村振兴局 分享:

强化政策扶持 突出因地制宜

越西县稳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

越西县“十三五”期间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8个乡(镇)138个村752732282人,建集中安置点130个。2021年以来,围绕“稳得住、能致富”这个目标,坚持不懈抓好搬迁群众后续扶持产业和就业、社会融入等各项重点工作,护守搬迁群众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

一、强化政策落实,让搬迁群众吃下“定心丸”。坚持“山上山下”结合,做好各项惠民政策转移接续工作,统筹好搬迁群众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十六条措施”,实行县乡村“三级三包”责任制,推行“1+3+N”帮扶机制,确保搬迁群众“居住地改变,帮扶投入不变、惠农政策不变、社会保障不变”。2022年计划投入衔接资金1.1亿元,对大瑞镇友谊村等142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实施完善提升,确保易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过上好日子。

二、推进产城相融,激活稳定脱贫“活源头”。制定《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实行搬迁安置区与产业园区“两区同建”。整合资金2.89亿元,建成大瑞现代农业产业园、300万蛋鸡养殖基地等5个大型产业园区,县国有平台公司“牵手”3.2万搬迁群众建立利益联结带贫机制,搬迁群众前三年每人每年可获得450元保底分红,后期每人每年占股收益分红可达1200元以上,500余搬迁群众进入产业园区务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成为城市“蓝领”。投资1270万元实施林业草原生态恢复,累计吸纳群众就业12701人,实施2021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发放劳务报酬100余万元。以集中建设、分户饲养的方式,在67个搬迁安置点建设集中畜圈18492平方米,为1583户搬迁户提供了畜禽养殖点。同时,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养殖大户带动作用,引导搬迁群众多种多养,积极参与“以奖代补”到户产业项目,持续提升了自我发展能力。

三、支持就业创业,鼓起增收致富“钱袋子”。想方设法实现“家门口”就业,建成规模较大的帮扶非遗工坊,提供工作岗位500多个,易地搬迁劳动力累计在岗683人,让“指尖技艺”转变成为“指尖经济”,同时在安置点建设的服装加工厂、大型扶贫超市、大瑞苹果分拣车间等帮扶车间,成为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增收的“活水源头”。加大劳务输出,在安置点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点,组建劳务工作专班,开展彝绣、焊工、中式烹调、美发等技能培训,13248人实现稳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优先向有意愿、有条件、信誉良好的搬迁群众租赁商业开发区铺面,发展起便利店、小餐饮、快递物流等自主创业项目。探索形成的就业远、中、近相结合、产业产城相融的“越西方法”,2021914日在新闻联播播出。

四、突出党建引领,打造安居乐业“新家园”。建立党组织书记召集制,制定居民公约,通过民意委托、恳谈听证等搭建社情民意、事项办理服务直通平台,实现搬迁群众社区建设、管理、服务“三个自己说了算”。坚持党组织引领、行业部门指导、群团组织参与,共建了1个易地扶贫搬迁“青年之家”、11个“青春扶贫超市”、47个“妇女之家”和42个“儿童之家”、12个日间照料中心。统筹教育资源,全力保障9670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以“树新风促振兴”三年行动为抓手,在各安置点及时组建科学家教服务队、健康卫生服务队、文明新风工作队,有效推进搬迁群众融入新生活。

突出“明”“准”“细”“实”

九寨沟县加强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

2021年,九寨沟县着眼加强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在明责任、重规划、强举措、促成效上下功夫,确保了衔接资金项目资产管理有序,功能发挥有效。

一、抓机制强保障,责任上突出“明”。建机制。成立项目资金专项工作推进组,全面统筹、协调、推进和督促工作开展,坚持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适时召开专题会推进工作落实,2021年以来,先后召开月调度会10次、专题会议8次。压责任。实行“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就问责”激励制度,压实乡镇主体责任,对积极性高的3个乡镇进行了重点支持。明程序。明确村级申报、乡级审核、部门审查、县级审定、财政匹配资金、乡村振兴部门统筹职责,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确保资金落到实处。强保障。建立资金投入增长机制,结合本级财政收入,每年确定一定增长比例纳入涉农整合资金,2021年在县级财政增长较缓的情况下,仍保持了持增长态势。同时,结合换届年、“过渡期”第一年实际,2次开展业务培训,着力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二、抓重点强储备,规划上突出“准”。精准入库。坚持提前谋划、规模适度、动态管理,每年10月启动项目储备,“自下而上”层层申报,“自上而下”层层审核,严格入库项目论证,确保申报项目多、优、精。精准投向。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突出联农带农机制,资金投向侧重产业发展及园区建设,2022年入库项目114个,资金27146万元,产业发展占比54.56%。精准结合。突出“长期培育、保值增值”优选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遴选项目,匹配衔接资金,强化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旅游资源禀赋充分结合,强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项目持续性、带动性。

三、抓统筹强推动,措施上突出“细”。科学统筹。坚持全县“一盘棋”,建立项目推进定期会商机制,优化项目前期手续,实行分类审批,既定项目提前启动前期,确保开春即开工,缩短各环节时间。强力推进。实行“周报告、月调度”机制,县级分管领导每月调度、县目督办每月督查,片区和县级联系领导每月集中研究解决问题,全年印发周通报45期,发出绿色催办单12件。分类指导。制定衔接资金项目建设操作规范,协调行业主管部门在确保质量安全前提下,分类加强项目指导督促,加快推进项目资金进度,确保资金项目管理提质增效。2021年到县衔接资金11360.66万元,实施项目44个,项目完工率95.45%,资金支付率97.29%

四、抓规范强管理,成效上突出“实”。严实资金管理。制定《九寨沟县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实施细则》《九寨沟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确保资金使用精准,促进资金管理规范。严实公开公示。实行内容重点化、形式亲民化、程序严格化、时限定期化、档案规范化,考问主责、访问群众、责问干部的“五化三问”公开公示制度,建立定人、定责、定任务、定奖惩“四定”机制,制定项目、资金、措施、成效四本监督台账,增强资金运行公开度、透明度。严实资产管理。按照“县级统管、乡镇监管、村级直管、群众监督”原则,建立资产管理台账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人,实施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确保管理有序规范、资产安全完整、联农带农效益发挥。

精准务实 扎实工作

色达县全面做好掉边掉角农户搬迁工作

为有效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脱贫村剩余掉边掉角农户基础设施配套成本高、后续发展难度大的问题。2021年以来,色达县按照省、州安排部署,扎实开展掉边掉角农户搬迁工作,实现153户全部搬迁入住目标,提前半年完成省定任务。

一、精心筹备,扎实抓好前期准备工作。政策宣传深入。通过召开县乡推进会,村干部和群众大会,逐户走访,大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向农户深入讲清搬迁政策,充分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对符合条件的农户,积极动员“搬”,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户做好解释工作,实现群众全面知晓搬迁政策。对象确定精准。组织开展认定摸排工作,全面了解掉边掉角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住房、搬迁意愿等情况,通过自愿申报、民主评议、条件比对、审核公示等程序,对7个乡镇47个村剩余的153户掉边掉角农户实行整村搬迁。资金保障到位。在用好省级专项资金的基础上,统筹整合资金1533万元,保障住房建设,配齐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实施后续扶持。

二、强力推动,确保任务全面完成。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县级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行业部门、乡镇为成员的搬迁工作领导小组;乡镇同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由联系乡镇县级领导担任组长,乡镇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安排专人,落实专责抓搬迁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县政府根据农区、牧区实际,充分考虑色达县气候条件特殊,有效施工时间短不利因素,科学制定印发搬迁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职责、建设任务、建设标准等内容,建立乡村振兴、住建、财政等10个县级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进度半月报,工作月调度,及时研究解决搬迁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科学选址建设。按照共享、补缺的思路,以安全选址为前置条件,以尊重群众意愿为基础,统筹考虑搬迁后生产耕作搬迁,后续发展后劲等因素,充分利用现有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引导36户搬迁农户在易地扶贫搬迁大型集中安置点安康社区自建住房安置,117户选择在交通便捷区域自建住房安置。强化监督管理。由县纪委监委牵头,乡村振兴、住建、财政等部门组成住房建设督导小组,建立“八个重点环节必检”工作制度,紧盯选址、建设、质量监管、工程验收等关键环节,巡回指导服务,定期通报工作进度,“罚点球”督办问题整改,有力保障建房进度和质量。

三、着眼发展,持续抓好后续扶持。抓治理促融入。依托“县领导+乡镇主要负责人+村(社区)干部”挂帮包保和工青妇蹲点指导村(社区)治理工作机制,保障搬迁户权益,抓好搬迁户的融入工作。抓就业促增收。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开展技能培训,专设公益性岗位15个,积极对接交通运输部、浙江椒江区、成都温江区等帮扶力量,协调县内各类企业,政府组织转移就业20人次,广泛推送就业信息,搬迁劳动力自发外出务工123人次,实现有劳动力搬迁农户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抓产业促发展。依托集中安置点、分散安置乡镇原有产业,引导扶持搬迁农户大力发展种草、养殖、中藏药材种植、清洁能源发展等特色产业,持续做好搬迁农户后续产业。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博文街61号联系电话:0839-3266022

主办单位: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9

蜀ICP备202102625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