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四川苍溪:庭园经济做成“大产业”
发布时间:2022-11-18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分享:

四川省苍溪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334平方公里,辖31个乡镇、454个村(社区),总人口74.29万人,农业人口61.43万人。苍溪县是庭院经济发祥地、全国庭园经济高效产业专业示范县。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苍溪县始终坚持“产业立县、庭园富民”发展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奋进,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立足庭园抓发展,面向市场育主体,探索走出了一条山区农业县发展庭园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2020年,苍溪实现整县脱贫摘帽;2022年被列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著县创建县。

一、发展历程

(一)1.0阶段:“五小经济”起步探索。早在1958年,当时的运山公社建起四川第一个“米丘林”园艺场,这是苍溪特色农业的“产床”。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缺钱”矛盾依然突出。县委、县政府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的坡台地、边角地等非耕地,运用大集体时期在“米丘林园艺场”学到的种养技术,兴办小果园、小桑园、小药园、小鱼塘、小养殖“五小经济”,由此形成了庭院经济的雏形。(二)2.0阶段:“庭院经济”规模成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总结“五小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确立农村经济“一院三子”发展思路,即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总体按“头戴绿顶子、腰缠钱袋子、脚踩粮囤子”规划农村经济发展,明确提出和推动“庭院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三规四改”(规划、规模、规范,坡改梯、零改整、薄改厚、瘦改肥)建庭院,引导庭院经济向户外拓展,有计划地调整粮经种植结构。(三)3.0阶段:“庭园经济”突破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户办产业普遍由农家小院拓展到农户承包地,因势利导将“庭院经济”提升为“庭园经济”。同时,开展庭园经济“六个一”(每户建成一个1亩以上的经济园、一口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口蓄水100方以上的微水池、一口沼气池、一个石板或水泥院坝、一条进出硬化路)建设,启动庭院文化“五有”(每户有1个科技明白人、多功能文化活动室、生态小康式居住环境、固定信息通道、户外文体场所)建设,推动庭园经济规范化建设、内涵式发展。(四)4.0阶段:“生态庭园”配套提升。本世纪初,结合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实施,提出新“六个一+三配套”生态庭园建设模式,即每户建成一个稳定收入3000元以上的经济园、一口“三结合”沼气池、一口机压或电提卫生井、一口蓄水100方以上的微水池、一条进出硬化路、一套卫生舒适的生态农居,同步推进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生态庭园经济与庭院文化建设配套。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后,坚持“产业围绕新村转、新村围绕产业建”,大力推进“产村融合”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县新农村建设连片覆盖面达到76.4%,迎来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会在苍溪县召开。(五)5.0阶段:“家庭农场”创新融合。精准扶贫以来,实施“全域园区”战略,坚持县建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村建一村一品示范园、户建产业小庭园“三园联动”,形成“大园区带小庭园、加工园联物流园、种植园联旅游园”融合发展格局。着眼打造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升级版,因势利导推动庭园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转变,全县2.1%的庭园经济户变身为家庭农场主,被评为四川省家庭农场示范县。按照“一处家庭农场或生态庭园就是一个循环经济系统、一户生态农居就是一处农耕文化景观、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主题文化公园”思路,推进现代田园、生态庭园、文化公园“三园共建”,实现产村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成效

(一)培育和催生了更具规模的特色产业。建成户办庭园13.8万个,以“园连园、园套园”的方式,将千万个户办产业园串联成相对成片、能对接市场的产业化大基地,推动全县建成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3个、千亩园区69个,集中连片发展红心猕猴桃39.5万亩、苍溪雪梨16.5万亩、中药材13.5万亩,年出栏生猪108万头、肉牛2.8万头、土鸡1790万只,水产品总量1.8万吨,主导产业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占比达70%,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二)培育和催生了更有动能的产业集群。突出资源禀赋,确立苍溪红心猕猴桃、中药材、健康养殖“三个百亿产业”发展定位。坚持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农旅文一盘棋,全县特色农产品初加工率达90%,开发10大系列58种精深加工产品,建成A级以上农旅文融合景区10个,“三个百亿产业”综合产值分别达到60.8亿元、31亿元、62亿元,被评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创新示范县、全国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三)培育和催生了更加宜居的美丽新村。实施“六个一+三配套”生态庭园建设,建成生态农居12.9万户。统筹农村路水田电气讯“六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推进农业生产“一控两减三基本”,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0.3%,建成新型农村社区38个、新村聚居点59个、“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286个,生态文明村占比达到85%,创成全国绿色能源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和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

(四)培育和催生了更显活力的乡村人才。建立庭园党小组3689个,储备乡村后备干部人才2400名。实施“归巢创业”行动,回引返乡创业人才6700人。实施“创新创业”试点行动,激励100余名农科人员带薪创业。实施“人才招引”行动,引进硕博研究生等优秀人才近3000人,组建新型智库11个、专家服务团队14个,建成全国首个红心猕猴桃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行动,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4436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11520人。

(五)培育和催生了更为文明的时代乡风。坚持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统揽,建成村级文体中心454个、文化广场78个、农家书屋7.2万个,培育文化大户534户,建成梨博园等主题文化体验园4个,开发优秀民俗文化产品35个,被评为“中国文学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县”。推行“一会六员”乡村治理模式,县级以上文明村占比达到85%以上,“五好文明家庭”占比达到60%以上,创成省级以上乡村治理示范村15个,“平安苍溪”建设群众满意度达到95%以上。

三、主要做法

(一)坚持“三园联动”,推动“一户一园”庭园产业向特色化、品牌化转变。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品牌优势,坚持“三园联动”,大力发展以红心猕猴桃为主导,苍溪雪梨、中药材、畜禽水产养殖、特色林果、种苗花卉等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形成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联”农户标准园“群园联动”模式,实现“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基地、全县成规模”的几何裂变,构建起“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项目、户有增收门路”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着眼“适度规模”,推动“一家一户”小农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转变。针对山区县农业人口占比超过75%、土地“碎片化”现象严重的现实,坚持把适度规模经营作为主攻方向,把家庭农场作为基础和支柱,探索推广种养循环、机农一体、农旅融合、加工营销“四种模式”,注册成立家庭农场2894家,培育种养大户11000余户,带动全县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5万亩。运山镇庭园产业形成“无人不产业、无时不产业、无地不产业”的“三无”格局,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镇,被誉为“悠然运山坝、美哉花果乡”。

(三)聚力“延链融合”,推动“单家独户”初级生产向体系化、集群化转变。坚持不懈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接二连三”,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坚持“长短结合”,大力发展“果+菜+药”、“果+养+沼气”、“林+菜+养”等立体生产,做长种养循环产业链。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仓储物流基地、精深加工中心建设,做强加工转化增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电商微商直播、休闲观光农业、共享农场等新产业新业态,连续举办17届苍溪梨花节和8届红心猕猴桃采摘节,做深农旅融合增收链。

(四)围绕“利益联结”,推动“单打独斗”散户经营向联合化、共享化转变。着力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明晰“壮大户、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的培育路径,构建“庭园经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四位一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爆发式增长。采取订单农业、土地入股、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建立“四保四分红”“五统一保”等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单打独斗”散户经营向“抱团取暖”联合经营转变,带动近10万户庭园经济户年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五)突出“全程服务”,推动“一家一户”封闭生产向市场化、集约化转变。坚持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配套产业来抓,落实财政扶持、信贷扶持、税费减免等政策措施,探索构建政府购买、定向委托服务等新机制,大力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发展,推进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带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全县共培育种养、加工、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多环节社会化服务组织215个,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342个,农业社会化覆盖面达70%以上,被评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出口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县。

四、经验启示

(一)坚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特色,是庭园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重要基石。我国基本农情是“大国小农”。我国农村大部分处在山区,山区农村人均耕地少、但可开发利用的非耕地多,山区农民文化素质较低、但具有种养经营的传统习惯和丰富经验。苍溪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山地面积占92%,人均仅有七分耕地。苍溪县干部群众发挥首创精神,根据山区的资源特色,坚持以小种植、小养殖起步发展户办产业,使庭园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口市施茶村考察时强调,要鼓励和扶持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预见,以小农户为单位的庭园经济在一定时期内还将存在,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户办产业发展之路。

(二)坚持融合发展,促进有机衔接,是庭园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必由之路。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在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小打小闹、单打独斗的传统农业生产肯定行不通,但以“庭园经济”为代表的苍溪小农户不但没有凋零,反而在现代要素、现代理念的冲击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其根源就在于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共享共赢机制,既稳住了小农户家庭经营的基本面,又激活了将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催化剂。实践证明,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广泛联结、紧密互动、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链条,庭园经济才能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中展现出竞争力。

(三)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三生”互融,是庭园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内涵要求。苍溪县在3.0版庭园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庭园生态、庭院文化与庭园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总结形成了符合山区实际的“六个一+三配套”生态庭园建设模式。“六个一”是推进生态庭园的基础,“三配套”是“六个一”的外延拓展和内涵提升,其实质是以生态经济园为载体,以沼气建设为纽带,通过种、养、加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不断循环和反复利用,构建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实现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统一。实践证明,苍溪县庭园经济建设的经验在新时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我们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推进乡村“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四)坚持党建引领,接续传承创新,是庭园经济保持旺盛活力的根本保障。回顾近40年苍溪县庭园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阶段,都离不开历届县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核心领导作用,不改跑道、不换频道,因而才创造了“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目标抓到底、一届一届干到底”的“三个到底”精神,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品质;坚持互融共进、相得益彰,推动“一县一特”集群发展、“一村一品”示范发展、“一户一园”自主发展,创造了“三园联动”的产业发展经验,体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创新情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我们必须始终把加强党的领导放在首位,坚持在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中谋划和推动农业农村工作,早日迎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好明天。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博文街61号联系电话:0839-3266022

主办单位: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9

蜀ICP备202102625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