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本网站!今天是: 信息无障碍通道
广元市扶贫开发局 对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第8号代表建议意见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20-09-07 来源:市扶贫开发局 分享:

类别:B

广扶贫函〔2020〕8号

 

广元市扶贫开发局

对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

8号代表建议意见答复的函

 

向国宏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建立阻贫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的建议》(第8号建议)收悉,经前期与你电话沟通交流后,结合我市脱贫攻坚工作实际,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建立持续稳定增收机制”的建议

我市把贫困群众稳定增收作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重中之重,2019年就制定了《广元市贫困群众稳定增收长效机制(试行)》,今年出台了《稳定增收“持久战”作战方案》《关于开展贫困户稳定增收调研指导工作的通知》《广元市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八条措施》,持续推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工作。一是大力推进贫困户扶贫产业发展。近年来,全市围绕贫困户稳定增收为目标,对有能力、有意愿发展产业的贫困户,因户施策,用够用活相关政策,指导贫困户按照本地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贫困户引入全市“7+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中来,做到户户都有可预期、可持续发展增收的长产业。同时,选择发展生猪、土鸡、食用菌、蔬菜等2-3个短期能见效的短产业。对无能力发展产业的贫困户,但有产业、土地等资源,尽力撮合贫困户与业主、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采取流转、入股、托管等方式实现产业发展收入。目前,全市共有8.8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占贫困户83%。二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强化财税、金融、产业、就业等政策协同,制定出台因疫情无法返岗就业8条、促进就业17条、缓解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10条等政策措施。整合涉农培训资源,围绕产业发展、资源转化和劳动者需求,组织开展职业培训18200人。通过广泛挖掘就业岗位,强化岗位对接和兜底安置,分类组织劳动者转移就业。截止8月25日,建立就业扶贫基地(车间)138个,组织专车专列包机直达运送78批次3.02万人,兜底安置贫困劳动者就业14529人,全市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96.31万人,返岗务工的贫困人口已达14.35万人,占去年底务工人数的100%。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解决贫困人口就地就业12325人,其中护林员5483人,护路员1635人,保洁员787人,其他岗位4420人,实现劳务收入128.35亿元。三是持续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抓好龙头企业培树工作,于去年底到现在共主动将2批次53家广元扶贫企业成功申报省级扶贫龙头企业,抓好龙头企业示范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围绕资产盘活、资源开发、资金利用三大发展类型,推行村集体与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大户紧密合作,建立“土地租金、就业薪金、托管酬金、分红股金、收益现金”的“五金”利益联结机制,找准村集体和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点,实现村集体、业主、农户多方联动发展。催生了我市集体经济四种主要运营模式(入股合作型860个、物业租赁型780个、服务创收型105个、劳务合作型93个)。启动扶贫资产登记清理工作,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建设的通知》,强化带贫责任落实,形成政府推动、集体发动、园区联动、龙头带动、群众互动的利益联结新格局。

二、关于“提高大病救助保障水平”的建议

一是全面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强化政策保障,落实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缴费资助政策,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和财政代缴率都达到100%;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完善“一站式结算”平台综合功能,实现贫困人口身份信息自动识别,报销金额自动核定,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坚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确定保障水平,既不拔高、也不降低,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合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逐级转诊后在县域外住院合规医疗费用自付比例治疗控制在30%以内。坚持公平普惠,探索贫困边缘人口支持政策,避免引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之间的“悬崖效应”。二是不断提高基本医疗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全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成三甲2家、三乙2家、二甲14家、二乙12家,248个乡镇卫生院和2442个村卫生室全面达标,其中21个卫生院达到二级标准,累计投入建设资金5.77亿元。近5年累计新增医疗卫生人员2117人,基层医疗机构空编率控制在4.03%。全市每个乡镇都有1所卫生院,并具有相应功能用房和设施设备,能够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急危重病人初步现场急救和转诊职责。对全市所有贫困村卫生室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实现全覆盖,现有的每个村卫生室均已达到至少有1名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三是从“细胞建设”上进行防范监测,培养全民爱卫好风气。围绕 “四好五有”(习惯好、身体好、环境好、家风好;有健康明白人、有家庭医生服务、有应急小药箱、有健康劳动力、有无公害种养殖业),建设健康家庭;围绕“六好”( 健康教育开展好、医疗卫生服务好、健康家庭创建好、环境卫生整治好、绿色产业发展好、村风民俗形成好),建设健康村。确保到2020年底,全市所有贫困户100%创建为健康家庭,50%的非贫困户创建为健康家庭;全市所有贫困村100%创建为健康村,全市50%的非贫困村创建为健康村。到2030年,力争全市所有非贫困村和非贫困户全部创建为健康家庭和健康村。截至目前,已累计创建健康家庭195375个、健康村1042个,培养健康明白人199161人,人民群众健康生活方式逐步形成。

三、关于“提高政策兜底保障水平”的建议

根据建议中“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在保持低保总支出基本不变的前提下,缩减低保享受名额,提高低保兜底标准,保障生活确实困难的群体基本生活”。我市严格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低保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对家庭经济状况好转不符合享受的家庭要予以退出,对符合享受的家庭要继续予以保障。由此,低保对象是否该享受,要依据是否符合相关条件而定,不能简单、随意缩减低保名额来提高标准。我市农村低保标准从2015年的2280元/年提高到2019年的4200元/年,增幅84.21%。今年拟将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4680元/年,提标文件已在办理中。同时,加大对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等重点对象救助力度,分别按不低于保障标准的20%和10%增发分类施保金,进一步提高救助水平。加强临时救助。对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相关社会救助和保障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及时提供临时救助。截止7月底,累计救助困难群众455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734.92万元。加强医疗救助,今年市医疗保障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扶贫开发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持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广医保发〔2020〕21号),将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及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特大疾病患者和因病致贫家庭中的重病患者等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医疗支出负担。2019年全市医疗门诊救助2933人次、救助资金286.15万元,住院救助26921人次、救助资金6319.55万元。

四、关于“完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议

一是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经过全市交通建设扶贫“三年大会战”,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7618公里(县道3018公里、乡道2445公里、村道12155公里),农村公路占全市公路总里程的88%,实现了县、乡、村公路通畅率100%。5月底新添177辆通村客车,实现所有乡镇和建制村100%通客车的目标,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水平稳步提高。农村公路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制定《广元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广交函〔2020〕105号),对农村道路的规划立项、资金管理、设计与审批、施工管理、质量安全、工程验收、法律责任等进一步明确责任和内容 。我市农村公路“两室两站”(建设管理办公室、检测试验室、交通工程质监站、乡镇交通管理站)的建设管理体系和“政府监督、法人管理、社会监督、企业自检”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正日趋完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出台《广元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县区逐步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体系,各具特色的管养架构初步形成,“建有所养”的农村公路管养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二是大力新建骨干水源工程,完善渠系网络建设。按照“以水定产、以水兴业”的原则,整治现有病害工程,逐步构建“库、塘、池、堰、渠配套,蓄、引、提、节、灌结合”,从水源到田间的生产用水供水网络。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供水工程设施潜能,采取适当新建、联通扩能、补充分散的方式,着力优化供水工程布局,制定《关于加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管理的指导意见》(广府办函〔2020〕24号),全面落实“三个责任”(农村供水工程属地管理及地方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供水单位管理责任)、全面建立“三个制度”(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建立制度、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保障及水费收支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三个能力”(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维护能力、经营发展能力、队伍保障能力),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工程产权,以分级分类管理模式为核心,以明晰工程权属为保障,以管理队伍能力提升为支撑,建立完善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维护机制,以水费收缴为抓手和突破口,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管护难题。加大宣传力度和政策引导,普及“吃水付费”“水是商品”“管好工程吃好水”等观念,逐步扭转群众“吃水免费”“没水吃找政府”的传统观念。三是加大中心集镇建设力度。全面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目标任务,原239个乡镇(街道)经调整后,改为142个乡镇(街道)。围绕做强做优、提升中心集镇服务能力,统筹人力、阵地、设施等资源,全市中心集镇建设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开展城乡社区治理要把握发展趋势,坚持以服务为导向;加大社区建设软硬件投入,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培育治理主体,逐步推行社区去行政化和亲民化改造;优化服务供给,根据社区居民需求提供社会化服务。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要坚持因地制宜,切实做到宜合则合、宜并则并、宜改则改,避免“一刀切”;做细做实干部群众工作,讲清合并改革的重要性和利弊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要谋划好“后半篇文章”,为今后村组发展提供更好服务。

五、关于“建立乡风文明涵养机制”的建议

制定《自我发展能力“升级战”作战方案》,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一是不断加强基层自治。全市所有村贫困村均制订完善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各村普遍建立了3-5个乡贤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文体娱乐活动理事会等村级社会组织并开展系列活动。积极探索建立村(居)民议事、评议、监督等制度,全市95%以上的贫困村建立有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90%以上的贫困村每年召开一次以上的村民代表会议。全面推行“互联网+”村务公开方式,贫困村村务公开率达100%,规范化率达98%以上。二是有序推进依法治村。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平安村”创建,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员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回访制度,贫困村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覆盖面达到100%。深入开展贫困村扫黑除恶专项整治行动,狠抓重点案办理、重点线索核查、乱点乱象整治,依法打击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村霸、恶势力专项整治。三是持续创新乡村德治。着力提升贫困群众文明素养,大力推进以“十个好”评比、“十颗星”量化、“10%”集体经济激励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风积分管理机制,目前该项工作在全市739个行政村基本实现全覆盖。指导各地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将养成良好健康卫生行为习惯要求纳入其中,并在村委会、文化广场等显著位置长期张贴。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贫困村乡风文明建设,深入实施乡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感恩、法治和诚信教育500余场次,推选先进典型150余人次,建设农村好人榜500余个,建立农村知客志愿宣讲队1300多支。《旺苍县巧用微信村务公开推进农村基层治理》《剑阁县探索建立“户长制”推进乡村治理》《昭化区探索农村红白理事会助推乡风文明》被《广元要情》刊发。

 感谢你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今后能一如既往地为我们提出意见建议。

                   

                                                                                                                                                广元市扶贫开发局      

                                                                                                                                                           2020年8月31日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博文街61号联系电话:0839-3266022

主办单位:广元市乡村振兴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5108000009

蜀ICP备2021026250号-1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262号